《南渡北归》: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有两个时代一直被人们称颂与嗟叹。
一个是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一个就是大师辈出的民国时代。纷乱的战火并没有摧毁这个古老的国度,而是在业火之中涅槃而出智慧与人性的花火。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其他列强殖民掠夺的对象,如此浩劫之中,人们有千万个理由自甘堕落。但是,却有那样一批文弱书生将重振中华以及与国同存的信念贯彻到底。
他们在战火里南来北往,寻求着自己的生机,更是将自己的学识与信念洒满这片饱受苦难的土地。星星之火终将燎原,他们带领无数人走向觉醒与反抗之路。
然而时代的洪流最是无情,他们在艰难困苦里一同坚守,又在即将到来的和平年代各奔东西。他们挥别的不止是自己的故友与家乡,更是与那个时代永别。
南渡北归
沉睡的文人气节终觉醒
世人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然而岳南却用自己苍劲的笔调描绘出民国时代大师们的热血人生。《南渡北归》里记录着他们的舍弃与坚守,勇敢以及彷徨。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上,文人书生作为国家运作的主力军,尤其是功成名就的大师级别的人物,无论是怎样的人君临天下都会对其厚待。
为了更好地统领这片土地,与此间最有声望的文人学士合作是统领者的绝佳选择。譬如清朝,无论入关时何等嚣张跋扈终究还是要依靠汉人文官的支持与协助才能让王朝正常运转。
当时被称作天下读书人脊梁的东林党直接跪迎清兵,他们这一跪换来了荣华富贵,也将文人气节全部丢弃。自此,天下文人书生不过都是统治者脚下的奴才而已。
近代大师
奴性入骨,最难根治。不仅是文人书生,万千百姓就这样茫然愚昧地跪下去几百年时光。
直到野蛮的西方列强用炮火轰开了闭锁的国门,这些原本接受本土教育的文人学者开始不断开拓眼界,并迎来了觉醒。
当七七事变来袭时,国人以及世人都未曾想到,那些柔弱的在历史上总是轻易倒戈的文人学者们能爆发出如此的热血精神。
他们坚定地反对奴性的文人守则,将目光投向更加遥远却璀璨的时代,誓要用自己的星火之光点亮这个国家所有人心中的希望火焰。
抛却名誉、地位以及人人期盼的安稳人生,向南方那些偏僻艰苦的地方不断进发,誓死不作亡国奴。他们保全的不仅是自己的性命,更是要将自己内心的信念传递下去。
他们知晓生命纵然会消逝,但信仰却有顽强的延续力。因为有那样的一群人成群结队地走过,所以那是个满目疮痍的至暗时代,也是拥有圣洁光明的时代。
朱思俞先生
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场国人时至今日都铭记的浩劫之中,不乏背叛者,但更多的是敢于拼搏的牺牲者。在《南渡北归》里有许多学术大师如果留在沦陷区也会受到礼待,亦如当年的东林党。但他们再不愿成为亡国奴,爱名节胜过生命。
一生都在革命的鲁迅先生在看到与自己一同留学日本学习医学的同胞对电影里自己手足被残忍杀害的麻木不仁时,立刻选择弃医从文。
他深深地明白,若是一个人的灵魂已经死去,那么徒留一个健康的躯壳又有何意义?从此,他以笔为刀誓要将国人的懦弱无能医治。他的彷徨与呐喊成为后来无数人穿越黑暗的力量。
出身名门的梁启超先生更是将自己寻求自由光明与独立的精神贯彻到底,与自己伪善的老师康有为不同,他是真正的一代大师。
他留下的不仅是学术上的突破,更是能够给予人们无穷激励的信仰之力。
林徽因与梁思成
他的儿子以及儿媳林徽因更是成为那个时代的情深伉俪。
他们夫妻不仅为中国建筑领域填补空白创立体系,更是有着不输前人的热血精神。他们本是名门贵子,为了尽忠守节,更是甘于在偏僻的西南之地忍受饥饿与病痛。
为了掩护文物以及珍贵的学术成果,他们从文弱书生逆袭成勇敢的骑士,护卫着自己珍爱的知识以及祖国的未来。
即便是那样艰苦的环境之下,他们也不曾放下自己学术的研究,对比如今的学术界是何等的清廉以及进取。他们努力并不是为了名誉钱财,是真心为着这个饱受磨难的国家早日脱离困苦。
人是会思考的脆弱芦苇,坚韧是最贴切的标签。在那样腥风血雨的磨炼里,来自不同地方以及家庭的学者们紧密团结在一起。
在乱世的陋室之中,不断完成自己学识以及信念的传承。西南联大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更是不会被忘却的光辉之地。
他们不再是百无一用的书生,他们是那个黑暗时代照亮前路的伟岸灯塔。
西南联大
历经千帆北上归来
在北方不断沦陷失守,南京以及上海遭受摧残之时,许多文人学者放弃原本的安稳人生,前赴后继来到李庄这个边陲之地。
金岳霖、傅斯年以及李济等人带着自己的信念自己学识不断融入这个特殊时期的大家庭。在那样的环境之下,即便有着私人的情感纠葛也不能损毁彼此的团结。因为在那一刻,家国利益远远高于个人。
最终,在全国人民的全力捍卫之下,残忍的日本侵略军最终退出了中国的国土。当这些为自己国家终于逃脱劫难满心欢喜的文人学者纷纷踏上北归之路时,他们不曾知晓更大的浩劫与别离正在等待着他们。
外敌虽退,内战再起。这些文人学者们自然又成了风暴眼周边的牵连者。无论是日本还是后来的国内党派对大师的笼络都是必然要走的一步棋。